国际酒店品牌在中国的难点,是如何让自己的品牌更“土”、更“接地气”,国内酒店品牌的难点是,如何让品牌更加“国际化”、“高端化”。
在中国酒店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,洲际用30多年的时间,在中国开了300多家酒店,其客房总数占全球市场的12%,而未来的五年内,这个数字将翻一倍,客房总数将占据全世界的30%。和过去主打高端品牌不同的是,未来洲际在中国市场的主力,将是价格仅在300-500元的中端品牌,因为我们看到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。
酒店的投资回报,除了经营收益外,还有对周围物业价值的拉动。有时开发商在向政府拿好的地段时,会允诺建立配套的国际五星级酒店,在城市化快速扩张的20年来,高端酒店需求旺盛。但当一、二线城市的产能缺口被补上后,高端酒店的增长速度就放缓了,这时,三、四线城市的红利就凸显出来。
事实上,酒店的投资逻辑从未改变,即使是中端品牌,也能给物业提升价值。盖高端还是中端酒店,主要看当地的市场消费能力。如果只求快速轻资产输出,在没有消费能力的地区强行开五星酒店,会毁掉品牌的公信力。这也是导致不少国际品牌管理方和业主“离婚”的根本原因。
对于品牌商而言,做物业筛选必须慎重,一般来说,平均十家物业,我们只会签约一家。原则是,物业一定要满足酒店品牌的硬件要求、有好的位置、并且业主要有酒店管理的经验。所以,这也是洲际和希尔顿主推中端酒店的原因之一—相比五星级酒店,中端对于物业和位置的门槛更低一些,从而在低线城市快速下沉。
当下,五星级酒店经营效益逊于2006年鼎盛时期,以上海为例,26家五星级酒店平均房价达到1715元,入住率为70%。但2018年2月最新数据显示,上海市五星级酒店出租率仅为50.1%,平均房价为872.4元/间天。这一定程度反映了行业的产能过剩,当然,也和其他产业发展迅猛有关。在90年代,五星级酒店的工作非常有吸引里,而现在,显然待遇不如当年了。
这给酒店集团,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。尤其在用品牌输出的方式,快速扩张的当下,人才会出现缺口,这也是各大酒店集团最大的挑战之一。管理方要提供的人才,一定要了解品牌文化和中国市场,所以最好是本土培养的。目前,洲际集团在华70%的总经理都是中国本土培养的,但一般情况下,中端酒店总经理从基层培养要花3年,而五星级则在10年左右,但这种速度和过去相比,也是越来越快了。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才短缺,另一方面,受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对于升职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未来,洲际集团会大力培养中国本地高层,来缩减聘用外籍员工的工资成本。
另外,对于基层员工来说,未来的酒店业趋势,应该是“一岗多能”,并通过AI等方式减少基层员工需求量。现在,澳门、三亚是中国酒店人才最缺乏的地方,响应国家对外开放的趋势,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、来自菲律宾、越南等地区的劳动力会涌入中国酒店市场。